通往父亲之路
内容简介:
【编辑推荐】
1.“这是我一直想写的一部书。”叶兆言全新作品,初次直面父辈的人生之书
本书为著名作家叶兆言以其六十余载生命体验,初次直面、致敬、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。作为作家,叶兆言书写了近千万文字;但身为人子,他却从未在书中直面父辈这个人生话题。通往父亲的道路太漫长,这次,他卸下精神重负,坦言“这是我一直以来想写的一部书”,开启父子关系探讨的文学漫旅。
2.一代不如一代?“我们在通往父亲的道路上,究竟遭遇到了什么?”
在叶兆言笔下,父子关系的文学漫旅亦掺杂浓郁的文化反思:出身文化世家的叶兆言,文学史上的耀眼明星是其家中常客,祖辈父辈的特殊经历,也令他对20世纪中国数代知识分子命运投以持久观照。他从历史缝隙发见他们的来路去处,一度悲观认为超越父辈几乎是不可能的,“鲁迅谈起章太炎先生,我祖父(叶圣陶)那辈人谈起鲁迅先生,我父亲谈起祖父那一辈,然后就是我,谈起父亲和他的朋友。一句话,我们都成了九斤太太的后人,历史仿佛早已写好了,注定了一代不如一代,我们这些不肖子孙,似乎都不可能再超越父辈。”
在本书中,他发出疑问之思:我们在通往父亲的道路上,究竟遭遇到了什么?
3.是回归写作初心,也是其未曾实现的野心
笔耕四十载,《通往父亲之路》是回归写作初心,“不由得想起刚准备写小说时的幼稚念头,打算写一部《战争与和平》那样的长卷,对象是中国的几代知识分子,从章太炎那辈开始,然后过渡到我们这一代,大约是五代文化人。这个野心并没实现,至多也就是在我后来的这一系列散文中,找到一点点蛛丝马迹。”一系列散文包括《陈旧人物》《陈年旧事》《杂花生树》《群莺乱飞》《诚知此恨人人有》五种,慢慢地,它们汇成一本大书,成为开始,却还没有完结。散文没有完结的,叶兆言写进了《通往父亲之路》,它大约就是这个幼稚念头和未曾实现的野心。
4.翻译家杨苡之女、知名文画人赵蘅女士倾情绘制插图,精准还原时代场景
本书特邀翻译家、百岁老人杨苡先生女儿,知名文画人赵蘅女士倾情绘制插图,打造高附加值的精装插图本。与作者接近的书香出身,相仿的成长年代,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,令赵蘅精准把握本书情感氛围,完整还原时代场景。比如:“爬中山陵”插图,中山陵石阶数俱为真实可考;“邮递员送信”插图,六七十年代邮递员穿何种衣服,衣服上有几粒扣子,信封上“为人民服务”的时代印记,均妥帖地得以呈现。文字与插图相得益彰,让本书翻开悦目,宜藏宜读。
【内容简介】
“通往父亲的道路太漫长,张左发现他从来就没有真正走进过张希夷。”
《通往父亲之路》为叶兆言全新作品,是他回归写作初心,以六十余载生命体验,初次直面、致敬、反思父辈的人生之书。张左出生不久,父母即因不和分开,他自幼由外公魏仁与外婆抚育,与其父张希夷情感疏离。时光流转,晚年的张希夷声名大噪,父子二人亦交往渐密。张左、张希夷、魏仁三代人,是父子或师徒,有恩亲,更有离合疏近。“父亲”,是肉身交替,还是精神的承传相继?“我们在通往父亲的道路上,究竟遭遇到了什么?”
【媒体推荐】
“这是我一直以来想写的一部书。想说的意思也简单,就是想向“父辈”致敬。在我生长的环境里,父辈们一直都是高山仰止,高不可攀。大家好像总是生活在父辈的阴影下,我的父辈、父辈的父辈、祖父辈的父辈,他们的历史始终都闪耀着迷人的光辉。
——叶兆言
我们身右/跪着一个阴沉的星球/穿着铁鞋寻找出生的迹象/然后接着挖——通往父亲的路
——诗人 多多《通往父亲的路》
作者简介:
叶兆言,1957年出生,南京人。1974年高中毕业,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。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,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。19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,主要作品有《南京传》,八卷本《叶兆言中篇小说系列》,五卷本《叶兆言短篇小说编年》,长篇小说《一九三七年的爱情》《花煞》《别人的爱情》《没有玻璃的花房》《我们的心多么顽固》《很久以来》《刻骨铭心》等,散文集《陈旧人物》《陈年旧事》《杂花生树》等。
【插图作者简介】
赵蘅,温州籍,1945年生于沙坪坝,文画人,著名翻译家赵瑞蕻、杨苡的女儿。出版《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》等多部文学作品,并为《呼兰河传》等文学经典创作插图。
通往父亲之路 电子书下载:
通往父亲之路.zip (访问密码: 908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