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见中国
内容简介:
中国读者早已不会因为一位外国学者的到访而感到新奇,但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迈克尔·桑德尔的到来仍让中国读者兴奋。桑德尔因为网络公开课《公正》而为中国公众所熟知,在2007年到访中国后,更是获得了“通常只有好莱坞明星和NBA球员才能享有的受欢迎度”。
桑德尔说:“我去过很多国家,可能除了美国之外,中国有关自由市场的设想和道德直觉是最深刻的。”桑德尔一直期望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,并从中汲取资源。2016年,桑德尔专程来到中国,与中国哲学领域的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探讨。与会专家从中国哲学当中有关德性、家庭、共同体等观念出发,反观桑德尔的政治哲学思想,指出它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可能性关联和冲突。桑德尔针对这些批评或思考,给了出自己的回应。后来,各位学者的与会论文与桑德尔的回应结集成册,就形成了这本《遇见中国》。
《遇见中国》是一部具有启发意义的中西哲学平等对话之作。它体现了自晚清、五四以来,中国文化的两个转向:一是中国对西方思想文化由全盘接受走向反思与辩证,二是中国对自身传统思想文化,由批判、全盘否定走向重新发现与求证。与桑德尔的相遇,为我们重新发现传统的价值,提供了契机。
迈克尔·桑德尔在《向中国哲学学习》中总结道:“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任何一种相互学习的方案,均应该从接受某种不对称开始。我的朋友、前哈佛大学同事杜维明先生曾经说过,中国是一种学习型文明,而西方是一种教导型文明。他在这样说的时候,并不是在称赞西方。我认为他是在说,那些认为自己是在给世界上其他国家传达指令的社会,终会陷入一种狂妄自大。他们的学说会堕落为布道。一种一心从事教导和布道的文明,不仅会招致普遍的憎恨,自己也会丧失面向世界、聆听世界并向世界学习的能力。我很感激这本书的对话者,他们慷慨地贡献了自己的思想,馈赠了批判性的互动。”
【编辑推荐】
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、《公正》作者
迈克尔·桑德尔
对话中国哲学
展示中西互鉴的可能性,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
1.《遇见中国》是中西哲学平等对话的跨文化交往范例
中西哲学如何展开平等对话?哈佛大学哲学教授、《公正》作者迈克尔·桑德尔和中国哲学领域的专家们为我们做出了示范:不是从整体上对中西进行比较,而是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展开相互的学习和讨论。中国哲学领域的专家们从中国哲学当中有关德性、家庭、共同体等观念出发,反观桑德尔的政治哲学思想,指出它与中国哲学思想的可能性关联和冲突。桑德尔针对这些批评或思考,给了出自己的回应。
2.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
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,我们过去对西方的看法,以及我们对自身的认识,也在发生变化,我们对待西方文化,从全盘接受、消化,到开始反思,对待自己的文化,也由批判、否定,到开始重新寻求其内在价值,寻找扎根于中国本土的公共哲学,这场对话正是对我们当下思潮的印证,中国哲学迎来了复兴的时代。
3.激发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普世价值的关注
通过这场对谈,我们会发现,儒家哲学的共同体观念与桑德尔的社群观念有诸多共通之处。儒家伦理也可以被应用到对当下问题的分析之中,而且比社群主义走得更远更深入。它告诉我们,我们过去跨大了中西哲学的差异,中西哲学之间其实有许多可以相互借鉴之处。
4.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一场跨文化盛宴
本书是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召开的“桑德尔与中国哲学”国际会议促成的一部成果,由哈佛大学出版,参与对话的九位学者中不乏安乐哲、罗思文等西方汉学大家,文化的交融共通为围绕桑德尔的这场盛会增添了分量。
5. 为理解桑德尔观点提供了独特的中国视角
它对桑德尔已经出版的代表作品及其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讨论,从中国哲学的相关概念切入进行评价和比较,为阅读和进一步理解桑德尔的作品,反思其不足,提供了精彩的文本,读桑德尔,就无法错过《遇见中国》。
作者简介:
【编者简介】
迈克尔·桑德尔(Michael Sandel)
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,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,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。近年来,他因为哈佛大学公开课《公正》的传播而为中国大众熟知,并曾多次来中国讲学、演讲,其亚里士多德式的互动风格深受学生欢迎,为中国的公共哲学讨论开启了先河,掀起了“桑德尔热”。他的著作涉及正义、伦理学、民主和市场等主题,其作品被翻译成30种文字,畅销全球并引起热议。其代表作有《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》《公正》《金钱不能买什么》《公共哲学》《精英的傲慢》等。
德安博(Paul J. D’Ambrosio)
美国波士顿人,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,主讲中国哲学。他发表了大量有关儒家、道家、新道家以及当代比较哲学的文章,并将诸多书籍从中文翻译成了英文。与其师德国汉学家汉斯-格奥尔格·梅勒(Hans-Georg Moeller)合著《游心之路:与现代西方哲学》。
【作者简介】
迈克尔·桑德尔
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,他的著作涉及正义、伦理学、民主和市场等主题,先后被翻译成30种文字。他曾在北京、上海、西安、广州、厦门、深圳、香港等多个地方的大学和公共场馆做过讲座。桑德尔有多部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先后出版:《公正:该如何做是好?》《金钱不能买什么:金钱与公正的正面交锋》《反对完美》《民主的不满》《公共哲学》《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》《精英的傲慢》等。
德安博
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。他教授中国哲学,还担任该大学英语硕士和博士项目的负责人、跨文化中心主任。他发表了大量有关儒家、道家、新道家以及当代比较哲学的文章,并将诸多书籍从中文翻译成了英文。他与其师德国哲学家汉斯—格奥尔格·梅勒合著《游心之路:〈庄子〉与现代西方哲学》,并完成书稿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虚伪、撒谎和假装》。
安乐哲(Roger T.Ames)
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、汉学家、博古睿学者。他做了诸多有关中国哲学和文化的解释性研究,最近的研究是《儒家角色伦理学: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》。他还与其他学者合作将很多中国哲学经典翻译成英文,包括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《孝经》等。目前他倡导儒家角色伦理,试着根据该传统自身的术语来加以理解。
白彤东
复旦大学教授、东方学者、哈佛大学埃德蒙·萨夫拉伦理中心2016—2017年度博古睿学者。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中国哲学和政治哲学,并出版了两本专著:《旧邦新命:古今中西参照下的古典儒家政治哲学》(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9)和《中国:中央之国的政治哲学》(China: The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the Middle Kingdom, Zed Books, 2012)。目前他致力于修订和扩充第一本书,并准备用英文出版。他还是复旦大学中国哲学(中国哲学与文化)英文硕士项目负责人。
黄勇
复旦大学哲学博士、哈佛大学神学博士,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。出版多部著作,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。因学术出版物的质量和数量得到双重认可,于2005年获得“钱布利斯研究奖”。黄勇教授目前正在完成另一部书稿《差异伦理:向道家庄子学习》。
陈来
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。他在儒学研究,尤其是宋明儒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,最著名的作品有:《朱子哲学研究》(1988)、《朱子书信编年考证》(1989)、《有无之境:王阳明哲学的精神》(1991)和《宋明理学》(1992)。除此之外,他还发表了大量论文。陈来教授还是中国其他11所大学的荣誉教授,16家学术期刊的编委会成员。
李晨阳
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哲学系创系主任兼哲学教授。著有《儒家和谐哲学》(2014)、《道与西方的相遇:中西比较哲学重要问题研究》(1999)、《多元世界中的儒家》(中文版,2005),发表论文百余篇。他还编辑了《圣人与第二性》(2000)、《东亚对民主的挑战:比较视野中的政治贤能主义》(与贝淡宁合编,2013)、《道德教化与儒家品质:与乔尔·J. 考普曼商榷》(与倪培民合编,2014)、《中国形而上学及其问题》(与富兰克林·珀金斯合编,2015)等著作。他还是北美中国哲学家联合会的创立者兼主席、香港城市大学高级访问学者(2005—2006)、ACE(美国教育理事会)学者(2008—2009)、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第一位博古睿学者(2015—2016)。目前,李教授担任国际中国哲学会主席,是20多家学术期刊与组织的编委会成员。
欧逸文(Evan Osnos)
《纽约客》杂志特约撰稿人、布鲁金斯学会成员;常驻华盛顿特区,撰写外交事务与政治的相关文章。著有《野心时代:在新中国追求财富、真理和信仰》,并获得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。他在北京生活了8年,2008—2013年担任《纽约客》驻中国通讯员;在此之前,他担任《芝加哥论坛报》北京分社社长,策划了一系列文章,并获得了2008年普利策调查性报道奖。
罗思文(Henry Rosemont Jr.)
美国汉学家、宗教学家、马里兰州圣玛丽学院乔治·维尔马·里夫斯人文杰出教授。自2002年起一直是布朗大学宗教学研究的访问学者;曾任上海复旦大学富布赖特高级讲师,为时三年。著有《中国之镜》、《理性与宗教体验》、《有没有一种普遍性的宗教语法?》(与休斯顿·史密斯合著)、《莫把〈论语〉作书读》等作品。编辑或翻译多部作品,包括《莱布尼兹:论中国》(与丹尼尔·库克合著)、《〈论语〉的哲学诠释》(与安乐哲合著)。
王蓉蓉
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2016—2017年度博古睿学者、洛约拉·马利蒙特大学哲学教授。曾任亚洲与比较哲学协会主席(2016—2018),著有《阴阳:中国思想和文化中的天地之道》,编有《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哲学》与《中国思想与文化中的女性形象:从先秦到宋代》,另外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,并在中国开展了有关当代女性道家的调查研究。经常在北美、欧洲、亚洲各地做学术讲座,是多家媒体、律师事务所、博物馆、K-12教育者和医疗机构的顾问,是电影《龙威小子》(2010)的文化顾问。
朱慧玲
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、清华大学哲学博士、哈佛大学 2009—2010年度访问学者、哈佛大学政府系2017—2018年度高级访问学者。翻译多部著作,包括《公正:该如何做是好?》《道德之维》《正义的前沿》《公共哲学》《保守主义的精神》,逾百万字;另发表和翻译多篇学术论文。
遇见中国 电子书下载:
遇见中国.zip (访问密码: 9080)